English

捕捉多彩的生活

1998-06-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魏明 我有话说

一位天真、聪明的女孩因病瘫痪在床,年迈的外婆为实现女孩上学的梦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代替女孩上学听课。每天晚上,外婆将学到的课程向女孩讲述。祖孙两代,相依相伴,共同与命运抗争,女孩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个充满真情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观众为之震撼。有人不禁发问,是谁发现这一题材的呢?

最早采访报道这件事的就是四川有线电视台的妇女儿童频道。

1995年1月,四川有线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开播,这是全国第一家正式以妇女儿童命名的频道。当时仅五万元开办费,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及临时招聘八九个人。这样装备和设施与电视制作所需要的高投入、高技术相比,只能处于维持的状态。刚刚诞生的频道,在既无资金亦无设备,更缺少人员的现状前,基本在“恶性循环”的怪圈中挣扎。

于是,1995年底,四川有线台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对各频道实施改革,采用制片人和频道主任分工合作的机制。新的机制有效推动了频道的运转,调动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首先大量资金注入于频道,使这个濒于停转的机构,拥有了自己前期摄像设备,后期编辑设备,电脑编辑技术系统,中小型演播室、机房、办公用房以及十余辆工作用车等等。

1996年我国改革步伐正在向纵深拓展,频道的编辑记者们敏感地意识到企业改革必然要冲击现有的用工制度,下岗女工问题将成为一个热点,在经过认真采访之后,四川有线台的妇女儿童频道连续推出多台大型专题,报道女工下岗的历史成因,下岗之后的创业之路。

这组节目不仅宣传解释了改革的政策和现实,而且引导了许多下岗女工走上重新就业之路,在社会上影响深远,获得四川省及有关市领导同志的赞扬。但是一组节目,并不能代表一个频道。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因此,如何在频道众多的电视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宣传导向,就成为妇女儿童频道必须解决的问题。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办成有影响力的频道,必须推出自己的拳头栏目;他们在对当地电视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决定创办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栏目。妇女儿童频道不断推出社会关注的热点节目,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生活中妇女儿童的不同层面。深入发掘具有社会感染力的独特题材,呼唤社会的真实情感及对妇女儿童的关注。

除了前文提到的《好孩子,外婆替你上学去》之外,还有《千里送迷童》、《小张倩的故事》、《茅屋下的故事》、《王波十二岁》等等。每一部专题就是一部热点,有些已被制片厂选为电视剧题材;有些已在中央电视台转播并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专门报道幼儿生活及幼儿教育的栏目《妈妈学堂》和《乖孩子》成为当地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栏目,一些初为人母的家长更是将《妈妈学堂》当作知心朋友,随时咨询或寻求帮助。甚至已经医院诊断的病情,有些人仍要咨询《妈妈学堂》栏目应不应该住院或吃药。栏目对观众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节目制作者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四川省广播电视厅负责同志谈到妇女儿童频道时认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妇女儿童频道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种模式值得认真总结,特别是频道的工作人员普遍有一种敬业、爱业精神,并以此为乐,这种精神状态的形成,更值得思考。

据说,在他们那里每个栏目编辑一个月要做四、五个专题,最多者一个月做十个专题。做为记者,任务明确;做为领导,决策果断;各负其责,极少推诿扯皮。在他们那里,开车的司机,兼做摄像。凡是节目需要,频道均予全力支持。全部人员实行聘任制,只有业务素质高低之分,节目质量好坏之分,而没有论资排辈的长幼之分。

在频道的管理层中,无论国家级著名播音员,还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他们均对妇女儿童频道的管理机制和工作环境表示由衷的称赞。这是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集体;这个集体正以务实、勤奋的精神,为一个辉煌的事业和人生拼搏与奉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